農業(yè)是一切發(fā)展的基礎,今年我國糧食不僅連續(xù)第21年迎來豐收,而且首次超過了1.4萬億斤。位于湖北荊門的一片農田,豐收的色彩濃郁飽滿,今年這里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,第一次采用6行玉米4行大豆相間種植,實現(xiàn)了一地雙收,畝產首次超過了1200斤。廣東清遠,水稻田里一片金黃,走近去看,粒粒飽滿,這里種植的是絲苗米。在收割機的幫助下,稻谷顆粒歸倉。通過現(xiàn)代化農業(yè)技術的應用,這里確保了水稻穩(wěn)產高產,農業(yè)產業(yè)化跑出了加速度,僅一季晚稻的畝產量就超過了1200斤,和去年相比增加了近10%。2024年,我國糧食再獲豐收,單產提升是重要的支撐。民以食為天,把中國飯碗牢牢端住,讓人倍感踏實。
臨近年底,湖南益陽沅江長進水稻專業(yè)合作社的谷倉里,在今年新收獲的谷堆旁,社員們圍坐在火炕邊,迎來了一年勞作后最高興的時刻。
湖南各地水稻大多種植兩季,然而今年6月,早稻抽穗時,益陽遭遇暴雨天氣,8月晚稻揚花又遇上了連日高溫,但是今年這里的水稻產量普遍增加了,秘密就在田里。
湖南益陽沅江市共華鎮(zhèn)長進水稻專業(yè)合作社負責人 徐長進:“我們高標準農田建設,田一塊一塊的方方正正的方便灌溉。今年上半年,6月份將近下了一個月的雨,我的就沒有淹掉,今年下半年持續(xù)高溫可以及時灌水,今年的早稻比去年增產了至少60公斤每畝,晚稻比去年增長了30來公斤左右?!?/p>
糧食事關國運民生,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。今年3月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考察,走進當?shù)剞r田,了解糧食生產情況。他強調:“要建設好高標準農田,推行適度規(guī)模經營,加強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領,加大良種、良機、良法推廣力度,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,進一步把糧食單產和品質提上去,讓種糧也能夠致富?!?/p>
農業(yè)農村部鄉(xiāng)村振興專家委員會委員 張紅宇:“我們的糧食豐收,為國民經濟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建立了堅實的基礎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們錨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個底線,習近平總書記親力親為,每年去看一看各個地方的糧食生產情況怎么樣。正是有了習近平總書記引領,上上下下我們形成了共擔糧食安全重任這個責任感?!?/p>
在湖南益陽,得益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,專業(yè)部門的更多新舉措也能更快應用在農田里。今年水稻播種期間,益陽市推廣集中育秧,推動了當?shù)馗噢r田單產提升。
湖南益陽市農業(yè)農村局種植業(yè)管理科科長 蔣上志:“集中育秧可以解決大幅倒春寒和提高秧苗質量,對于提升單產起了關鍵性作用。2024年,全市早稻、晚稻總產量238.5萬噸,較上年增長2.4%?!?/p>
2024年,我國糧食總產量14130億斤,在連續(xù)9年穩(wěn)定在1.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,首次邁上1.4萬億斤新臺階。其中,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達395公斤/畝,比2023年增加5.1公斤/畝,增長1.3%。
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糧食安全戰(zhàn)略研究院院長 教授 程國強:“保持糧食穩(wěn)產增產,面積是前提,耕地是基礎,科技是關鍵。隨著耕地資源日趨緊張,增加種植面積的空間越來越有限,今年整個糧食的單產提升,對整個糧食增產的貢獻超過了七成?!?/p>
大面積單產提升的背后是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不斷增強。農閑時節(jié),山東德州的種糧大戶段希林依舊很忙,村里,縣里,一場場高產創(chuàng)建分享會上,其他種糧大戶都認認真真地聽著他的分享。
能讓大戶們都心服口服,段希林靠的是自己的真本事。2024年,山東德州130萬畝核心區(qū)地塊達到了“噸半糧”的創(chuàng)建目標,也就是一年時間一畝地里小麥玉米兩季糧食產量達到一噸半。段希林家的農田,早在2022年就達到了一噸半的產量,但是他還不斷在突破自己的紀錄。一年比一年更高的產量,靠的是他對種植精確到厘米級的把握。
山東德州市臨邑縣秋華土地托管專業(yè)合作社理事長 段希林:“過去種玉米都是60厘米等行距播種,每畝地能種植4500株玉米?,F(xiàn)在用80厘米加40厘米的玉米大小行密植技術,選用耐密度高的品種,每畝地能種6000株?!?/p>
從核心技術到全套種糧方法,段希林經常與農技人員、其他大戶分享。2024年,我國在上一年的基礎上,繼續(xù)整建制推進玉米、大豆等糧食作物單產提升。在遼寧阜新,科爾沁沙漠邊緣的彰武縣,通過品種選育、推廣密植和滴灌等技術,產量提升非常明顯,2024年,平均畝產又提升近260公斤。
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糧食安全戰(zhàn)略研究院院長 教授 程國強:“各個地方在技術模式上創(chuàng)新,在融合配套上取得了非常多的經驗,又使農業(yè)的裝備和相關的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提檔升級,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所累積的增長潛力得到了釋放?!?/p>
大面積單產提升的背后也有科技力量帶來的充足動力。當下,我國東北已是千里冰封,但是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富??h一些種糧大戶的倉庫和縣農技推廣中心,不少農戶都聚在一起,打聽今年各家大豆種植的情況。
2023年,通過縣農技人員推廣,一些種植戶試種了新品種,并學習了配套的種植模式,2024年就擴大了種植面積。2024年,全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(wěn)定在96%以上,許多新品種在培育過程中,通過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,可以定向培育抗病、耐密植、抗鹽堿等綜合性能,應用到大田生產后,大規(guī)模提升單產。
向科技要生產力,良機也不可少。今年,我國農業(yè)生產中,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4%,除了大型機械的助力,小型農機的應用也逐漸推廣。
12月,在甘肅會寧,一批小型拖拉機正在裝車,今年剛在甘肅省示范推廣的丘陵山地拖拉機,趁著冬閑,企業(yè)根據農戶們使用的反饋將機器運回廠里升級。
我國的耕地,有三分之一在丘陵地帶。近年來,我國啟動了丘陵山區(qū)農機補短板行動,研發(fā)適合丘陵山地的輕簡型農機裝備。今年春天,會寧的農民們第一次用上這款搭載北斗導航模塊的小拖拉機,就感受到了它的靈巧和高效。
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中小拖公司整機技術主管 雒安:“它比人工走得更加精確,可以節(jié)省出來一行壟作,增加播種量?!?/p>
甘肅白銀市會寧縣文兵農機專業(yè)合作社理事長 李文兵:“原來的人工撒播出苗率低。比如種植100個籽粒,出上50個、60個,其他的就出不來了?,F(xiàn)在精準播量基本上在80到90以上的成活率?!?/p>
僅僅這一個改變,這里每畝農田土豆的產量就能增加600斤。2024年,全國農業(yè)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.2%,對單產提升提供了巨大的動能。
大面積單產提升的背后更是各類經營主體的不斷探索。12月底,在河南西平縣,種糧大戶丁軍華和他的種植“聯(lián)合體”成員們正在查看地里的小麥。由于今年入冬后溫度偏高,小麥長勢太旺,大家一致決定噴灑藥物,適當抑制過旺的長勢。
“聯(lián)合體”并不是一個完全統(tǒng)一的經營主體,是由西平縣18戶種糧大戶自主結成的。2024年,這個“聯(lián)合體”內各成員的小麥種植面積超過了兩萬畝,大面積連片農田不僅讓各類管護實現(xiàn)了規(guī)模效應,對外“抱團”更讓農戶們受益匪淺。
河南駐馬店市西平縣仁和鄉(xiāng)種糧大戶 丁軍華:“我們聯(lián)合就是統(tǒng)一播種、統(tǒng)一施肥、統(tǒng)一管理、統(tǒng)一打藥、統(tǒng)一購銷和統(tǒng)一收割,做到了‘六統(tǒng)一’,共同抱團去跟廠家談判、爭取最低的價格。這一次小麥播種,我們從黑龍江引進大型氣吸型播種機,地少了它不來,用這種播種機,一畝地比普通播種機增產15%以上?!?/p>
成立僅4年,參與“聯(lián)合體”的種糧大戶們親身感受了自己麥田里的變化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我國有14億多人口,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自己保證,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。從鼓勵各地開展規(guī)模經營到各項政策的落實,充分發(fā)揮農民種糧的積極性,才能共同凝聚守護糧食安全的蓬勃力量?! ?/p>
編輯丨陸宇佳 李冰琦 宋建春 李棟 劉曉晨攝像丨張戈平 阮紅宇 楊青博剪輯丨任世平 佟永杰策劃丨牛彥敏 余仁山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