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有聲手賬】向總書記說說我這一年③: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
【向總書記說說我這一年③】
寫在前面
每年全國兩會期間,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參加代表團審議、看望政協委員并參加聯組會,面對面聽取代表委員發(fā)言,與來自全國各地、不同行業(yè)領域的代表委員們深入交流、共商國是。
與習近平總書記交流時,代表委員都說了些什么?過去一年里,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這些大事小情又有哪些新進展?光明日報光明網推出《向總書記說說我這一年》融媒體專欄,邀請這些代表委員,談談一年來工作新進展、生活新變化、社會新氣象,看看中國人民這一年來如何砥礪奮進開新局、高歌闊步新時代!
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
講述人:全國政協常委、《文史哲》雜志主編、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(zhí)行院長 王學典
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……不平凡的2021,我們經歷并見證著太多美好的故事。
對《文史哲》雜志來說,2021年還有“喜上加喜”的一件事!創(chuàng)刊70周年之際,我們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。
總書記回信既有對期刊的肯定,也有對雜志未來的期待,同時也面向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現狀提出了希望。這是我們?yōu)橹Φ姆较?,也是我們肩負的使命?/p>
為了更好地堅持中國道路、弘揚中國精神、凝聚中國力量,《文史哲》雜志在文章的選擇、學術尺度的堅持和辦刊的開放程度等方面進一步提升,強化了有關中國道路、中國經驗、中國案例等方面的研究,大大增加了“文明互鑒與中國道路”欄目刊發(fā)的頻率,致力于把中國道路置于不同文明之間對現代化共同探索的研究上來。
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,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。20世紀50年代初,時任山東大學校長的華崗在創(chuàng)辦《文史哲》雜志時提出“每期雜志都要有一個新面孔”。如今,隨著學術界代際交替的完成,學界主力軍已經變成1980年前后出生的學者,我們愿給他們提供平臺和支持,讓學術界的后繼力量走向前臺。在編輯部內,三分之二的編輯是80后,這使得《文史哲》雜志擁有更多新鮮血液、充滿生機活力。
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,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、了解中國,這是《文史哲》雜志承擔的另一重大使命。中國從來不缺讓人熱血沸騰、感動至深的故事,而應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?《文史哲》雜志英文版做了有益嘗試,從之前的每年兩期到今年增刊至三期,到2023年將發(fā)展成季刊,每年四期。我們要用更動人的故事、更有力的話語向世界介紹中國,持續(xù)促進中外學術交流。
剛剛閉幕的北京冬奧會,成為我們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魅力、展現中國精神內核的重要舞臺,特別是開閉幕式中出現的“二十四節(jié)氣”和“十二生肖”,進一步彰顯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。這進一步激發(fā)我們,在實現物質脫貧后,打造一種與中國道路相匹配、與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可對接的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。提升國民修養(yǎng),構建禮儀社會,讓人民有教養(yǎng)、有操守、有境界、有品格,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、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,我們,必須更加努力。
《光明日報》( 2022年02月28日 01版)
總策劃:楊谷
監(jiān)制:張寧 廖慧
統籌:李方舟 李宜蒙
采訪: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秋麗 馮帆 通訊員 劉玉潔
講述人:王學典
動畫:張悅鑫
視覺設計:王燦
制作:光明網新聞中心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